工程方法模式

Metadata

title: 工程方法模式
date: 2022-12-14 15:15
tags:
  - 行动阶段/完成
  - 主题场景/设计
  - 笔记空间/KnowladgeSpace/ProgramSpace/ProjectSpace
  - 细化主题/设计模式/创建模式/工厂方法模式
categories:
  - 设计
keywords:
  - 设计模式/创建模式/工厂方法模式
description: 工厂模式(Factory Pattern)是 Java 中最常用的设计模式之一。这种类型的设计模式属于创建型模式,它提供了一种创建对象的最佳方式。

工厂模式(Factory Pattern)是 Java 中最常用的设计模式之一。这种类型的设计模式属于创建型模式,它提供了一种创建对象的最佳方式。

在工厂模式中,我们在创建对象时不会对客户端暴露创建逻辑,并且是通过使用一个共同的接口来指向新创建的对象。

简介

意图:
定义一个创建对象的接口,让其子类自己决定实例化哪一个工厂类,工厂模式使其创建过程延迟到子类进行。

主要解决:
主要解决接口选择的问题。

何时使用:
我们明确地计划不同条件下创建不同实例时。

如何解决:
让其子类实现工厂接口,返回的也是一个抽象的产品。

关键代码:
创建过程在其子类执行。

应用实例:
1、您需要一辆汽车,可以直接从工厂里面提货,而不用去管这辆汽车是怎么做出来的,以及这个汽车里面的具体实现。
2、Hibernate 换数据库只需换方言和驱动就可以。

优点:
1、一个调用者想创建一个对象,只要知道其名称就可以了。
2、扩展性高,如果想增加一个产品,只要扩展一个工厂类就可以。
3、屏蔽产品的具体实现,调用者只关心产品的接口。

缺点:
每次增加一个产品时,都需要增加一个具体类和对象实现工厂,使得系统中类的个数成倍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系统的复杂度,同时也增加了系统具体类的依赖。这并不是什么好事。

使用场景:
1、日志记录器:记录可能记录到本地硬盘、系统事件、远程服务器等,用户可以选择记录日志到什么地方。
2、数据库访问,当用户不知道最后系统采用哪一类数据库,以及数据库可能有变化时。
3、设计一个连接服务器的框架,需要三个协议,”POP3”、”IMAP”、”HTTP”,可以把这三个作为产品类,共同实现一个接口。

注意事项:
作为一种创建类模式,在任何需要生成复杂对象的地方,都可以使用工厂方法模式。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复杂对象适合使用工厂模式,而简单对象,特别是只需要通过 new 就可以完成创建的对象,无需使用工厂模式。如果使用工厂模式,就需要引入一个工厂类,会增加系统的复杂度。

模式结构

  1. 产品 (Product) 将会对接口进行声明。 对于所有由创建者及其子类构建的对象, 这些接口都是通用的。
  2. 具体产品 (Concrete Products) 是产品接口的不同实现。
  3. 创建者 (Creator) 类声明返回产品对象的工厂方法。 该方法的返回对象类型必须与产品接口相匹配。
    你可以将工厂方法声明为抽象方法, 强制要求每个子类以不同方式实现该方法。 或者, 你也可以在基础工厂方法中返回默认产品类型。
    注意, 尽管它的名字是创建者, 但它最主要的职责并不是创建产品。 一般来说, 创建者类包含一些与产品相关的核心业务逻辑。 工厂方法将这些逻辑处理从具体产品类中分离出来。 打个比方, 大型软件开发公司拥有程序员培训部门。 但是, 这些公司的主要工作还是编写代码, 而非生产程序员。
  4. 具体创建者 (Concrete Creators) 将会重写基础工厂方法, 使其返回不同类型的产品。
    注意, 并不一定每次调用工厂方法都会创建新的实例。 工厂方法也可以返回缓存、 对象池或其他来源的已有对象。

适合应用场景

title:  当你在编写代码的过程中, 如果无法预知对象确切类别及其依赖关系时, 可使用工厂方法。

继承可能是扩展软件库或框架默认行为的最简单方法。 但是当你使用子类替代标准组件时, 框架如何辨识出该子类?

解决方案是将各框架中构造组件的代码集中到单个工厂方法中, 并在继承该组件之外允许任何人对该方法进行重写。
title: 如果你希望复用现有对象来节省系统资源, 而不是每次都重新创建对象, 可使用工厂方法。

在处理大型资源密集型对象 (比如数据库连接、 文件系统和网络资源) 时, 你会经常碰到这种资源需求。

让我们思考复用现有对象的方法:

首先, 你需要创建存储空间来存放所有已经创建的对象。
当他人请求一个对象时, 程序将在对象池中搜索可用对象。
… 然后将其返回给客户端代码。
如果没有可用对象, 程序则创建一个新对象 (并将其添加到对象池中)。
这些代码可不少! 而且它们必须位于同一处, 这样才能确保重复代码不会污染程序。

可能最显而易见, 也是最方便的方式, 就是将这些代码放置在我们试图重用的对象类的构造函数中。 但是从定义上来讲, 构造函数始终返回的是新对象, 其无法返回现有实例。

因此, 你需要有一个既能够创建新对象, 又可以重用现有对象的普通方法。 这听上去和工厂方法非常相像。

实现方式

  1. 让所有产品都遵循同一接口。 该接口必须声明对所有产品都有意义的方法。
  2. 在创建类中添加一个空的工厂方法。 该方法的返回类型必须遵循通用的产品接口。
  3. 在创建者代码中找到对于产品构造函数的所有引用。 将它们依次替换为对于工厂方法的调用, 同时将创建产品的代码移入工厂方法。
  4. 现在, 为工厂方法中的每种产品编写一个创建者子类, 然后在子类中重写工厂方法, 并将基本方法中的相关创建代码移动到工厂方法中。
  5. 如果应用中的产品类型太多, 那么为每个产品创建子类并无太大必要, 这时你也可以在子类中复用基类中的控制参数。
  6. 如果代码经过上述移动后, 基础工厂方法中已经没有任何代码, 你可以将其转变为抽象类。 如果基础工厂方法中还有其他语句, 你可以将其设置为该方法的默认行为。

示例

优缺点

title: 优点

- 你可以避免创建者和具体产品之间的紧密耦合。
- 单一职责原则。 你可以将产品创建代码放在程序的单一位置, 从而使得代码更容易维护。
- 开闭原则。 无需更改现有客户端代码, 你就可以在程序中引入新的产品类型。

缺点

应用工厂方法模式需要引入许多新的子类, 代码可能会因此变得更复杂。 最好的情况是将该模式引入创建者类的现有层次结构中。

与其他模式的关系

在许多设计工作的初期都会使用[[工厂方法模式]] (较为简单, 而且可以更方便地通过子类进行定制), 随后演化为使用[[抽象工厂模式]]、 [[原型模式]]或[[生成器模式]] (更灵活但更加复杂)。

[[抽象工厂模式]]通常基于一组工厂方法, 但你也可以使用[[原型模式]]来生成这些类的方法。

你可以同时使用[[工厂方法模式]]和[[迭代器模式]]来让子类集合返回不同类型的迭代器, 并使得迭代器与集合相匹配。

原型并不基于继承, 因此没有继承的缺点。 另一方面, 原型需要对被复制对象进行复杂的初始化。 [[工厂方法模式]]基于继承, 但是它不需要初始化步骤。

[[工厂方法模式]]是[[模板方法模式]]的一种特殊形式。 同时, 工厂方法可以作为一个大型模板方法中的一个步骤。